扫描+关注

《灭火:美国金融危机及其教训》

[复制链接]
飞哥分享 发表于 2022-11-16 06:4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本帖最后由 飞哥分享 于 2022-11-16 06:42 编辑

【一】火灾的导火索以及导致燎原之势的根本性原因

2008年的次贷危机,是距今最近的一次严重金融危机——次级贷款是这次危机的直接导火索
在美国,有两种贷款,一种是普通贷款,一种是次级贷款

买过房子的人都知道,为了降低银行的坏账风险,银行有一整套的算法,算法会评估贷款人的学历、工作、收入等各方面的要素——高收入的律师和医生买房时申请贷款的难度,肯定低于外卖小哥和快递小哥。

对于工作不稳定,收入不高的人群,如果他们想贷款买房,这笔发放出去的贷款,风险很大——高风险需要用高收益来弥补:银行设计了一种次级贷款,用来满足低收入低学历人群的贷款需求,其利率也会远高于普通贷款。

有人或许就发现这其中的潜在问题了:低收入低学历的人,他们原本每个月赚的钱就不多,次级贷款那么高的利率,他们很容易没钱还,违约的概率比普通贷款高多了——事实的确如此

明知次级贷款违约的风险这么高,为什么还要发行这种天生有缺陷的产品呢

在次贷危机之前的一段日子,全球投资者对于低利率和自己国家乏善可陈的投资机会感到沮丧,于是都带着资金跑到美国寻找更好、更安全的投资机会——当时各家银行都在找各种普通贷款,把他们包装成安全且高收益的金融衍生品,卖给排队抢购的各路资金

普通贷款的额度是有限的,银行家把目光转向了次级贷款——为了拥有更多的次级贷款,次级贷款的发放门槛越来越低,以至于到了最后,连没有收入的失业者,也可以以零首付的条件,贷到次级贷款,住进自己的房子。

次级贷款的确是次贷危机的导火索,但是这次危机的根本性原因,还是因为全球资金对于安全、高收益金融产品无止境的需求

【二】美联储与美国财政部齐心协力,联手灭火的原因

次贷危机是因为放贷机构不负责任的大量发放次级贷款,银行继而把这些贷款包装成金融衍生品而导致的——放款的贷款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以及各家银行都是有罪之人。

因此,当危机爆发时,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决心出手拯救这些机构的时候,美国民众发出了不同的意见:为什么要用纳税人的钱去救有罪之人?——老百姓才是受害者,对于这些机构,让他们破产才好。

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知道他们救助的是危机的始作俑者,但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必须这么做因为现代金融是建立在信心之上的

银行的业务是基于一种被称为“期限转换”的模式(银行会把短期的借款用于长期的放贷),这中间明显就有矛盾,因为贷款期限高于借款期限;但只要银行业务正常,后续的存款可以弥合期限转换过程中时间上的不匹配。

银行最怕的是挤兑(就是所有存钱的客户预感银行不行了,于是要求马上把钱从银行取走)——我们知道银行已经把钱贷给其他客户了,而且是长期的,因此银行根本没钱还给客户,这种情况下,银行就只能破产。

金融体系事实上是非常脆弱的——银行之所以要装修得富丽堂皇,也是为了给客户足够的信心

次级贷款的总量其实并不大,但问题在于,金融衍生品实在太复杂,投资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手上的产品,里面有没有包含次级贷款;一旦信心彻底消失,大家的做法就变成了卖出所有的金融产品,现代社会恐怕就要遭遇灭顶之灾了。

为了挽救民众对于金融体系的信心,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不得不下场灭火——他们从国会那边申请到了特权和大笔资金,为已经千疮百孔的金融衍生品兜底;这是美国政府有史以来,第一次为价值超过3万亿的货币市场基金提供担保,并支持价值1万亿美元的商业票据。

这些是官方在用实际行动向市场喊话:情况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糟糕,大家不必抛售手上的金融产品,出了问题政府买单——因为美联储和财政部都明白:民众如果对于金融体系的信心彻底崩溃,届时再多的钱也抢救不回来了。

下一次如果发生类似的危机,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依然会这么做——一旦危机发生,再如何努力救火,都会被民众诟病为在包庇肇事者,但相比灭火,放任不管,将会付出更为惨痛的代价

【三】人类感知的局限性

有这么一个著名的实验。实验会让参与对象把手同时放在两个水盆中,一个水盆的水温是38度,一个水盆的水温是10度。五分钟后,参与对象把两只手同时放入第三盆水温为20度的水中。

这时候,参与对象的大脑就会接收到一组奇怪的信号,一只手告诉大脑水很热,另外一只手则告诉大脑水很凉——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我们的感知其实是基于对比,而非基于绝对值

同理,在面对同样的一个大盘点位时,有些人认为这个点位已经是高估了,而有些人则认为是低估。因此,任何时刻,对于目前的股票市场是否安全,是否存在问题,永远没有确切的答案——或许这也正是为何金融灾难大多只能在发生后去补救,而非事先预防的原因所在。

【四】结语

银行是普通人经常光顾的地方,每个银行都装修得大气豪华又探头密布,给人一种妥妥的安全感。现在的人去银行,因为网上支付的流行,很少有人去办理现金业务,去银行的人除了企业工作人员以外,个人业务要么是贷款、要么是理财(人类的近因效应让普通人更愿意选择银行,而非股市)。

银行的核心业务除了“期限转换”(就是存贷的时间不一致)以外,还有各式各样的金融衍生品;这些业务的背后就是民众基于银行的信任,民众一旦对金融衍生品有疑问未得到解决,对银行的信心就会丧失,进而可能引发银行挤兑——金融体系远比我们看到的表象要脆弱。

美国的贷款和国内不一样,分为普通和次级两种,对于生活穷困、收入低下的人来说,他们只能去申请次级贷款,看起来很人性、很公平,底层的人也能住上自己的房子。

但危机也从这里开始——世界处在低增速、高通胀的当下,美元的加息让全世界的游资找到了确定性的投资方向,蜂拥而至的游资让美国各银行的金融衍生品供不应求,即使次级贷款也被利益熏心的银行家们包装成了金融衍生品,并且为了获得更多的次级贷款而不断降低贷款的门槛(想想与当下的信贷何其相似)。

穷人买了自己根本负担不起的房子,还不起贷款点燃了次贷危机的导火索,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了投资者的恐慌,发生了银行挤兑,虽然次级贷款发行的总量不足以让所有发行了次级贷款包装的金融衍生品的银行濒临破产,但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不得不下场救火。

2008年的次贷危机看起来,次级贷款是罪魁祸首,事实却是全球游资对于确定和高收益金融产品无止境的追求;美联储出手救市,看起来很美,实质上却是利益至上而又千疮百孔的遮羞布。

一个勇担当、负责任、重民生、有未来的国度是我们的幸运,但也要警惕各种应接不暇的投资、消费陷阱,不要超前消费,保持理性投资,未知有风险、亏钱很简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不提供任何视听上传服务,所有内容均来自视频分享站点所提供的公开引用资源。  业务许可证:B1.B2-2014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