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

《大衰退年代:宏观经济学的另一半与全球化的宿命》

[复制链接]
飞哥分享 发表于 2022-11-27 07:0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本帖最后由 飞哥分享 于 2022-11-27 07:03 编辑

说到企业,我们会有两点共识:首先,企业存在的意义就是赚钱,越多越好;其次,企业成功的概率很低,大部分企业都是以破产为结局的——大多数传统的经济学家认为私人企业就只有一种行为模式,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经济学家有一整套货币政策可以用来掌控企业的经营行为,这和国家宏观经济息息相关;但是近几十年来,传统经济学家发现手上的货币政策失灵了,这是传统经济学家从来未曾遭遇的奇怪情境,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传统经济学理论存在的盲区
在标准经济学模型中,有两类人:一是储蓄人,二是借款人;利率的高低变动决定借款人的多少——来借钱的人多,资金供不应求,利率就升高,有人就会借不到钱;如借款人太少,利率自然就下降,刺激潜在的借款人行动起来。

经济学家比较担心储蓄人,害怕人们拒绝把钱存进银行——多数情况下,我们会愿意把钱存在银行,这样银行就有钱可以借出去了;少数情况下,我们会拒绝把钱放在银行里,这样一来,银行就成了无水之源。

什么时候我们会拒绝存钱呢

1929年大萧条时期,银行接二连三破产,这时候没人敢把钱存在银行里。在大部分的情形中,借款人主要指的是企业——经济学家很少担心企业不借钱的情况出现(在经济学家的逻辑中,企业存在的意义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借钱扩大生产是利润最大化的最佳途径)。

经济学家眼里的企业分为两种:一种是借得到钱的企业,另外一种是借不到钱四处想办法的企业;由于企业的行为简单以及可预测,因此传统经济学可以使用货币政策来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

如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国家就提高利率,让借钱成本升高,企业自然就冷静下来,减少额度,减少生产,经济得以降温;如经济疲软,国家就降低利率,让借钱成本降低,企业会多借钱扩大生产,谋更多利润,经济活力得以加强。

经济学家认为他们的模型完美无缺,结果在实践中出现了问题

经济学家发现:降低利率后,并没有出现更多企业借钱的情况;更为极端的是,当利率接近于0,也就是借钱成本为0的情况下,众多企业还是热衷于存钱而非借钱。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经历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债务融资泡沫破灭之后,很多企业欠了巨额的债务;这些应该马上申请破产的企业,因为种种原因,没有选择破产,而是通过实干,慢慢把欠的债还清,以此修复资产负债表,实现债务最小化的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利率为0,欠了巨额债务的企业还是拒绝借款,而是把赚来的钱存进银行,为归还下一期的债务做好准备;这是经济学家之前从未想到过的企业类型——这种企业不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追求债务最小化

企业停止借钱的第一个原因:企业欠了很多债务,急着修复资产负债表

企业停止借钱的第二个原因:在本国,企业无法发现具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日本,日元持续升值,众多企业纷纷把生产线迁往生产成本更低的东南亚,这种情况下,借钱在日本本土投资,没有太多的吸引力;当0利率都无法激励企业借钱扩大生产时,国家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大衰退年代

【二】帮助我们熬过大衰退年代的关键策略
1929年大萧条后,各国纷纷成立了央行,央行是“银行的银行”,是金融系统的最后贷款人,确保了银行不会因为储蓄人的挤兑而破产;如果说大萧条促成了央行机制,那大衰退年代的启示是,政府必须承担起最后借款人的角色

当大家都勒紧裤腰带开始过苦日子的时候,政府需要挺身而出,从银行借钱,把这笔钱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或者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创新;这种做法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赤字——很多人对这种做法非常反感,但这种做法无疑是正确的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国家跌入“财政悬崖”,逃脱通货紧缩循环的陷阱)

宏观经济学有一个基本知识一个人的支出就是另外一个人的收入

(一)当所有的人都选择存钱而不是借钱的时候,宏观经济会发生什么呢

假设整个社会的总收入是1000元,大家拿出900元用于各种开销,把100元锁进保险箱不用,那么下一轮结束之时,整个社会的总收入就变成900元,大家继续留下100元,放入保险箱,这一轮结束,整个社会的总收入变成了800元。从1000元,到900元,再到800元——这就是通货紧缩循环

(二)钱的总量还是1000元,但更多钱被放入了保险箱,这有什么影响呢

一开始社会财富总量是1000元,我们用这笔钱可以生产1000个面包,几轮之后,财富变成了流通的500元,和保险箱里的500元,保险箱里的钱对于实体经济没有帮助,因此这时候我们生产出的面包可能就变成了500个。

几轮通货紧缩之后,财富总量看起来没变,但是我们拥有的食物少了一半,这就是通货紧缩循环对于人类社会的最大打击——为了避免国家遭遇这种厄运,政府需要敢于担当,成为国家的最后借款人

(三)借了钱之后,政府该如何使用这笔钱呢

这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果经济处于资产负债表衰退中,很多企业忙着存钱还债,那政府的正确选择是投入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如果是国内缺乏投资机会,那就减税且鼓励创新,取消之前的各种管制,同时进行各种基础设施建设。

在以上组合拳的共同作用之下,国家才有机会慢慢熬过大衰退年代,避免通货紧缩循环的噩梦

【三】结语
普通人在企业上班,赚到的钱大部分用于日常开支,少部分余钱如果利息高就存到银行躺赚,如果利息低就开始购买理财产品;但最本质的诉求一是保本,二是随时变现以备不时之需。

而企业和普通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企业会把企业的大部分资金用于再生产,以此来生产产品满足需求,少部分的余钱除了常备金(可以理解为日常开支应急的钱),更多的时候是处于缺钱的状态。

当企业因为缺钱但需求旺盛时就会向银行借钱,普通人因为银行给出的利息高就会把钱存到银行,而银行则会把普通人的存款借给有资金需求的企业;而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主要是通过银行来平衡储蓄人(可以理解为普通人)和借款人(可以看成企业主)在资金方面的供需。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会去关注宏观经济学在特殊年份的失效——当通胀高企,很多国家都会加息,最有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经济衰退,进入通货紧缩循环——传统的货币政策开始失去效用。

无论是企业为了减少负债、亦或看不到供需的机会而不愿贷款,还是国家为了保供给、稳民生、促经济,会在基建、减负、创新等方面出政策,逻辑点还是要在经济上做文章;“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我们读起来很普通,但对一个国家来说,则是长治久安的治世之道​。

普通人能做到、能做好的就是在疫情肆虐、滞涨通缩循环反复间踏踏实实工作,认认真真生活;不管世界格局如何演变,都是普通人、企业主、中间人、管理者相互之间的平衡和博弈​;不想成为博弈的牺牲品,就要悟透其中的玄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不提供任何视听上传服务,所有内容均来自视频分享站点所提供的公开引用资源。  业务许可证:B1.B2-2014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