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飞哥分享 于 2022-9-10 23:20 编辑
人们过于迷恋数据,过于依仗 “人是理性的”这个古典经济学假设,而没有足够考虑到充斥金融市场的“非理性因素”,也就是忽略了“动物精神”。
“动物精神”可以理解为人们先天性的心理倾向,而这些心理倾向会干扰人们的投资决定、影响人们的投资行为、可以让一切理性的价值规律和市场法则失去效力。
一般来说,金融市场会被两种“动物精神”所主导:一是狂热;二是恐惧。
美国911事件后,为了振兴经济,当时的总统小布什提出一系列计划,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居者有其屋”计划; 为了配合这一计划,美联储持续降息鼓励人民贷款购房。 美国人民纷纷开始购房,GDP 不出意外地持续上升;市场也比人们想象的更会玩,一方面信贷机构不断提供次级贷款,另一方面他们又将这些次级贷款打包出售。
更意想不到的是,购买了贷款的机构为了进一步回避风险、获取利润,它将这笔贷款分割成数万份,将贷款“证券化”;并为了避免次级贷款集中爆发违约,他们还将不同地区、不同信用等级的贷款混合到一起卖往了世界各地。
在这波操作下,大家都陷入房价不断上涨、证券产品价值节节攀升的市场狂热中——问题也随着必然的房地产泡沫的破灭,美国境内的房价同时下跌,那些依靠抵押房子,借新钱还旧账的人,再也拿不到足够的钱了;次贷市场开始大面积集中违约。
违约的消息也让恐慌传到了信贷市场——大家开始疯狂抛售手中的不安全资产,越来越多本来比较安全的资产被低估价值,按照美国以市值定价的准则,许多金融机构也因为资产价值下降,变得资不抵债。
为缓解危机,金融机构开始向商业银行寻求贷款,但商业银行早就通过各种渠道,参与进了这场次贷的狂热中 ——雷曼兄弟银行的破产让市场的恐慌情绪到达了 顶点,人们对市场、对美联储的信任也降到了最低。
金融市场是以“信贷”为基础的行业,在大家彼此间都没有信任的时候,是无法运行的;大家都不敢再买东西也没人愿意继续投资,金融市场的危机逐渐蔓延到实体经济,于是,整个经济体系陷入大规模的衰退。
金融市场的失控、监管机制的失灵:源于在“动物精神”下,对市场的错估;想要避免金融危机再次发生, 我们一定要预防“动物精神”带来的不确定性。
生产率是一个经济体取得的现实成就、决定社会的平均生活水平的指标;我们要将“生产率”作为衡量市场、评估经济运行状况的核心指标,并采用“多生产 要素”的计算方法,提高生产率计算的准确性。
在这个动荡的世界中,非理性行为是普通投资者最大的敌人,欲望和贪婪吞噬着原有的认知,狂热和恐惧带来的虚假繁荣和泡沫以后信心的崩塌;无论市场向左还是向右,衰退的降临预示着灾难的后果。
普通人可能无法改变环境,却可以适应环境;平凡人在浮世中可能苟且偷生,但也可以因生而为人当自强不息。我们面对动荡的现实可能无法坦然接受,但人类文明的改革却永远向前。
得道多助!以史为鉴!我们活在泱泱大国,应缅怀历史并自省正己,当奋发图强以励精图治,月有阴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安好!股海沉浮,明晰大道至简,人定胜天!
|